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香港政棍的可惡, 令人髲指!


ATV焦點

泛民捨本逐末 不急市民所急

香港《明報》前員工及部分泛民議員26日集會,對《明報》更換總編輯一事表達不滿。

《明報》管理層月初決定更換總編輯,部分員工和泛民議員反應強烈,質疑此舉是要改變編輯方針,由《明報》前員工成立的明報舊生會,聯同泛民立法會議員、記協成員等超過100人出席集會。並支持員工堅持新聞自由及編輯自主。

明報舊生會發表聲明表示,明報管理層決定更換總編輯,沒有聆聽或回應編輯部員工的憂慮。

對《明報》今後能否維持編輯自主深表憂慮,又指管理層的單方面行動,「為香港新聞自由敲響喪鐘」。

要求管理層重新安排總編輯人選,並且與編輯部同仁制定新聞約章,確立《明報》日後繼續維持編輯獨立。

公民黨議員梁家傑早前在立法會提出「捍衛編輯採訪獨立自主」議案,認為近年和傳媒有關的風波,不是個別事件。

內地有社評質疑,「私人辦的報紙換總編,與中央何干?」

社評表示,香港私營報紙「親中」或「反中」,都是出於它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內地影響報章的能力,決不比西方影響報章的能力更高。

社評表示,如今在香港說「反中」的話逐漸成為輿論「時尚」,抗議「中央壓制言論自由,無論真假都能獲得掌聲。

香港有媒體發表評論文章指冷戰心態在港愈來愈嚴重,港人必須提防。

對此,名記者Michael Chugani怎麼看?

「究竟哪一個事件對香港市民的生活影響更大?是《明報》更換總編輯?抑或三年後將有七千萬遊客逼爆香港?答案顯而易見。
但是,香港的政客和媒體更關注《明報》更換總編輯,而不是香港能不能一年承受七千萬遊客。

有人指控,《明報》由一名馬來西亞人出任總編輯將導致自我審查,這個指控尚未証實,可是,媒體和政客卻浪費時間在此指控上,反而一份政府報告預測,到2023年,訪港遊客將突破一億大關——這樣的消息,他們卻不屑一顧。

這說明了:政客和媒體對於市民真正擔心的事一無所知。
 
《明報》是商營企業。老闆絕對有權按個人意願聘用總編輯,也絕對有權採取任何賺錢的編採路線。

讀者不喜歡報章的編採路線,大可不買該報。

只要有足夠讀者不再買《明報》,該報就會虧損,老闆就必須重新釐定編採路線,這是自由市場的運作方式。

但是,《明報》老闆行使他的正當權力,委任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一些立法會議員,比如公民黨的梁家傑和工黨的何秀蘭,卻對此大肆批評。
 
不少泛民抨擊特首梁振英不發電視牌給王維基,梁家傑和何秀蘭就是其中兩人。他們當時口口聲聲說,香港是個自由市場,不應該考慮發出三個新電視牌可能使競爭力最弱的電視台關閉。他們指責梁振英干預自由市場。

那麼,為什麼自由市場原則適用於王維基,卻不適用於《明報》的老闆呢?
 
去年有五千四百萬旅客訪港,其中大部分是內地遊客。這個城市已有人滿之患,公共交通無法負荷,乘客往往要等兩、三班車,才可以上到地鐵。尖沙咀及銅鑼灣等地區已經改頭換面,迎合內地旅客多過香港市民。昂貴的租金迫使本地商舖倒閉,由國際名牌店取而代之,日用品價格飛漲。訪港遊客到2017年將達到七千萬,2023年達到一億,我們的政客不是應當討論政府採取什麼政策應付,以及應否設立遊客上限呢?
 
香港的政客沒有這樣做。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竟然說出:「如果港鐵乘客不能搭上第一班列車,那就應該等下一班」這樣荒唐的話,政客居然沒有譴責他。


《明報》更換總編輯,梁家傑在立法會提出動議辯論。

但至今,仍沒有立法會議員動議討論香港政府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容納現時的大量遊客,更不用說日後的遊客潮了。

毫無疑問,遊客潮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肯定大於《明報》更換總編輯。」

Michael
認為,《明報》是一家商營企業。老闆有權利按照個人意願去選擇總編輯,也完全有權採取任何可以賺錢的編採路線。香港的政客和媒體更關心一家報紙更換總編輯,而不去探討同香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例如香港能不能一年內承受七千萬遊客,顯然,這件事比更換《明報》總編輯,更加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

KC: 香港政棍的可惡, 令人髲指!

香港選民質素之低, 近乎弱智!

如若不然?

何來這班政棍垃圾?

普選?

爭來作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