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市民希望達成妥協!


建制泛民互不相讓 普選達共識機會微

2014
年為政改關鍵年,而元旦日的遊行人數就遠少於去年。

各方對遊行人數各有解讀,民陣指民怨與遊行人數不相符,可能市民認為遊行已無用,希望用更激進或高層次手法表達意見,包括非暴力抗爭。

但有學者分析,林鄭月娥帶領政改諮詢的開局算是成功,以柔性方法營造有商有量的形象,是導致人數下跌的原因之一。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近日公佈最新一次特首民望調查,結果顯示,梁振英及特區政府的民望都有改善,梁振英的評分由月初的42分上升3分至45分,是兩個月內5次調查的新高。

民調負責人表示,雖然梁振英的最新支持度評分和民望淨值依然是負值,但已恢復到今年4月水平,管治困局暫時得到緩解。

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在電台節目指出,中央以往認為香港的管治問題來自反對派,現時建制派之間的不團結亦都令政府頭痛,政府內部亦有問題。

劉兆佳舉例指,建制派如自由黨未必支持特區政府,而特區領導班子與公務員之間亦未磨合,理念、做事方式、尊重程序等方面都有分歧,所以政府難以管治。

言論一出,即時引起很大反響,到底元旦遊行人數驟減的原因又是甚麼,我們來聽聽名記者Michael Chugani 的分析:

「沒有人能很肯定地說,為何上周三參與的人數這麼少。一些評論員認為,近期為了反對政府拒絕發電視牌給王維基,市民已經參加過幾次大規模抗議,現在已經感到疲勞了;另一些人則認為,上周三參與遊行的人數銳減,是因為最近缺乏可以動員市民上街遊行的熱門話題,大家寧可輕輕鬆鬆度假。
 
我認為,市民選擇不上街,是因為他們想給政府時間,去建立一個可以接受的民主模式。

如果這真是市民放棄遊行的原因,那就皆大歡喜了。

這顯示出,港人是通情達理和公正的。
為期五個月的政改公眾諮詢才剛剛開始,與其怒火中燒的上街遊行,不如耐心的等待結果。這是市民政治成熟的表現。
 
特首梁振英應該暗自鬆一口氣了。

上星期三的遊行主題是要梁振英下台,儘管遊行發起人預期有五萬人參加,但只吸引了大約三萬人參加。

警方公佈的遊行人數則少得多,只有一萬一千人左右。

低出席率表明,市民不是亟亟要把梁振英轟下台,遠遠不及2003年五十萬人參與的七一大遊行,最終導致董建華辭職。

梁振英的民望在最近的民調中也輕微回升了。
 
這說明了,至少有部份市民對梁振英的施政是滿意的,比如採取印花稅措施為樓市降溫。

三萬人也好,一萬一千人也罷, 無論你相信哪個數字,上星期三上街的人都代表了少數死硬派,無論梁振英做什麼,他們都會全力反對他。

不過,如果梁振英認為,上街人數少,便意味著自己終於贏得民心,那就大錯特錯了。他還未贏得民心。

市民只是給他一個機會證明,香港將有大多數市民都接受的普選。

如果梁振英與中央政府不能滿足市民的民主訴求,日後的遊行,可能比2003年的七一遊行,規模更大。
 
上星期三遊行的低出席率,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市民希望各方可以坐下來商討。

如今存在太多的分歧,不僅對立的政治陣營有分歧,每個陣營內部亦有分歧。

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曾語出驚人的表示,最令特區政府頭痛的並不是泛民黨派,而是建制派內部的分裂。

當然,泛民內部也有分裂。星期日,我在電視節目中訪問民主黨主席劉慧卿,當我將黃毓民之類人士歸入泛民陣營時,劉慧卿大為光火,她憤怒的聲稱,所謂的激進派,並不是不屬於民主陣營。
 
如果建制派和泛民陣營內部各有分裂,兩個陣營之間又充滿敵意,要為普選達致妥協的機會幾乎等於零。

這並不是港人想要的,市民想要妥協。

香港的政客、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必須明白這一點。」

Michael
認為,市民選擇放棄遊行的原因是,他們想要給政府時間去建立一個普遍可以接受的民主模式。

但如果梁振英和中央政府最終令市民的民主願望落空,未來的反政府遊行,甚至可能更大。

如今已經存在太多的分歧,不僅存在於泛民主陣營之中,也存在於建制派陣營之中。但如果繼續分歧,普選達成共識的機會幾乎為零。

這並非市民所希望的,市民希望達成妥協。

KC: 市民希望達成妥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