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我們需要改革!不要老政棍!任何黨派!

元亨利 
接上文,這次區選另一重要焦點是有8個參與過佔領的傘兵初次競選即當選。看選後這幾天他們成了大小媒體的寵兒,由紙媒到電台到電視台頻頻出鏡,一夜爆紅,受寵的程度當可見一斑。這種令人飄飄然的感覺,相信也是愛出風頭的黃之鋒急不及待走去司法覆核投票年齡的原因。
令人好奇的是,這8人明明是傘兵,典型佔領街道的黃色戰士,像在漁灣選區擊敗鍾樹根的徐子見說自己曾在金鐘佔領街道幾十日,像在黃埔東挑戰梁美芬落敗的游蕙禎據說是最激的佔旺兵,其他幾個不是佔鐘,就是佔銅,但為何在媒體上卻連一張他們身處佔領現場的相也搜尋不到?既然已經選完成了公眾人物,他們會否考慮大方公開自己的佔領真身照,以體現泛民最愛的「公眾知情權」?

傘兵隱佔中史 惹人遐想

這幾個傘兵對自己的佔中史如此隱秘,一個可能當然他們心知肚明,參與佔中是選舉負資產,所以要密不透風。另一可能是「建制派B隊」的傳聞,難道就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浪漫,總是惹人遐想?
但無論哪一種可能孰真孰假,8個傘兵當選成為區議員已是事實,也並非什麼天就會因此而塌下來的事。
首先,全港18個區議會458個議席(連27個當然議席),難道單憑8個傘兵就可以拆翻天?當然,如果他們是自殺式的政治恐怖份子,那就另當別論。
其次,由街頭走入體制,讓這些街頭戰士親身感受一下什麼叫「議會」,什麼叫「說易行難」,其實也是一種民主的啟蒙,好過他們每天浪費時間在街頭天花亂墜或亂衝亂撞。

要解決問題 重服務街坊

議會代議制度是用來體現民主解決問題,而非用來製造問題。區議會最主要的職責是服務街坊,靠的是長期用心用力的服務,而不是街頭撕破喉嚨的政治口號。四年任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當選的傘兵現在說什麼都不打緊,最重要的是未來四年的社區工作和服務他們有否做足?能否一直堅持?
當區的市民是否認同?像2003年何秀蘭藉23條的政治氣氛在西環觀龍選區擊敗葉國謙成為區議員,但四年下來她放棄了居民,什麼地區工作都不做,結果2007年她連報名參選連任也不敢,議席由葉國謙重奪。
同樣的例子,當很多人都在眼紅范國威為首的新民主同盟,派16人參選竟有15人當選的好成績時,不要只簡單化地著眼於他們什麼「本土路線」得到「認同」,而是要看到他們每個候選人在參選區內持久性服務到位的深耕細作,才是勝選的最大基礎。

民意如流水 選票如流沙

「民意如流水,選票如流沙」,這兩句話是這次區選對所有參選人和參選政黨足以為戒的另一重要啟示。包括建制和泛民,這次都有資深的區議員連任失敗的例子。做了24年屯門區議員的民建聯陳雲生,做了12年葵青區議員的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等人,這次皆墮馬。中年失業又失去熟悉服務社區的失落,那種痛苦可想而知。但這種不是個別例子的現象,恐怕已經成為香港從政者今後必須面對的冷酷政治現實。
至於原因?政績不彰或服務不周未必是全部原因。既然講明是流水和流沙,當然是變幻莫測。像澳洲前總理霍華得,其任內11年間澳洲社會繁榮,經濟年年增長,但2007年他帶領的執政自由黨卻被選民摒棄,事後的政治分析竟是選民對他沒有什麼大的不滿,他最大的「死因」只是他「在位太久」,民心思變而已。上月的加拿大大選,2006年開始執政的哈珀黯然下台,敗給年僅43歲的選前不被看好的杜魯多,就是最新的例子。
由是觀之,在後佔中年代,「年輕、新面孔、新鮮感」已經是未來各政黨不得不考慮的新選舉部署和佈陣考量。

論資排輩vs迎合市場

時代變了,香港選民的口味和要求也變了。所有想繼續參與香港政治遊戲的政黨政團和政治人物,都只能隨著潮流走,稍有猶豫者,恐怕將被沒頂。換句講法,講白就是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你就提供什麼樣的「選擇」。
從這重意義上說,傘兵若撇開其政治顏色不說,他們這一次得到比預期多的選票,不因他們特別叻或特別吸引,只是因為他們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提供了適合選民口味的新選擇所以跑出。
令人擔心的是,建制派準備好了面對上述這些選舉新變化和選民新要求沒有?明年的立法會選舉還不到一年就會殺到,除了「論資排輩」外,建制派除了愛sound bite但常鬧出笑話的鍾樹根外,準備好了提供更多適合香港人「口味」的新參選人給選民選擇沒有?而在宣傳方面除了傳統部署外,面對已經無遠弗屆民意互動迅即的網媒和網上社交平台,準備好了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投放沒有?
舉凡這些,已經逼在眉睫,建制派的選舉操盤手們準備好了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