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KC: 英國當年對香港有何道義責任?



陳嘉莉        
人心所向,反對佔領行動,巨大民意支持下,特區政府阻止了港獨及外國勢力在港肆意妄為,不過這場暴民政治只是暫時受控,反共反華亂港的勢力仍是陰魂不散,必定捲土重來,在港掀起更激烈的抗爭行動。

中央政府及民間智囊紛紛為「後佔中」研判死因,謀定而後動,坊間因而有各種揣測,中央或許收緊對港政策。

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上周六毫不客氣指斥英方無權插手香港事務,理直氣壯,有理有節,是其是,非其非,這確是中國在「後佔中」對香港政策的正面示範。

英國國會議員打算來港監督《中英聯合聲明》落實而被拒入境,他們事後猛烈批評,陳佐洱則公開反駁,英方無權干預香港事務,更無任何監督權。

對於有指《聯合聲明》已經失效的傳言,他則指中國政府信守《中英聯合聲明》承諾,長期不變,中國作為大國,說到做到。

他又補充九七年後,在港英資企業並未被中資企業取代,香港三間發鈔銀行其中兩間是英資,英資大行太古、怡和及金門仍在港經營航運、商業及地產業務,證明《聯合聲明》給了英方很多照顧。

從中英談判到香港過渡期,陳佐洱一路走來,退休後擔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仍事事關心。

他亦主動提到英國一段歷史的恥辱,二次大戰日軍侵華,前港督楊慕琦無條件投降,貪生怕死,日軍攻佔聖士提反書院,屠殺大批傷兵及醫務人員,這段歷史恥辱英方不敢重提。

他質疑,英國當年對香港有何道義責任?今天卻向香港說三道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本地青年不熟悉中國近代史,國家民族觀念薄弱,被利用作非法運動的先鋒。

政府「後佔中」爭取通過政改方案,改善經濟及民生之餘,更要做好人心工程,加強青年及公眾對中國歷史、《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教育,才是真正治本,對症下藥。

KC: 英國當年對香港有何道義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