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這班人已瘋狂!


王俞
立法會淪為戰場,終日爭拗不休,吵吵鬧鬧,固然令人煩厭,但若議事堂內一片靜默,啞然失聲,可能更教人憂心。

工聯會黃國健動議辯論未來基金,豈料會議甫開始便鳴金收兵,主動撤回議案,當日會議戛然而止,遺下一個空蕩死寂的議事堂。
黃事後解釋,鑑於激進派近兩星期不斷展開另類拉布,以瘋狂要求點算開會法定人數來擾亂議會秩序,他不甘淪為泛民做騷的工具,索性把心一橫,撤回動議,終止會議,大家散場,齊齊冇得玩。
這就是建制派的反擊手段,以靜默抗衡囂嚷,以不玩抗議玩嘢,以一拍兩散代替尋求突破。
事實上,建制派已不是第一次「緘默」。
早前自由黨黨魁田北俊提出特別輸入外勞計劃議案,亦因眼見泛民大玩「點鐘陣」,議會失去秩序,會議失去意義,於是主動撤回動議,慳番啖氣。
立法會是議政的場所,現在運作失衡,一片寂靜,代表病情已進一步惡化,就算未斷氣死亡,亦開始陷入休克瀕死狀態。
立法會是政治鬥獸場,建制派與泛民以前就算拳來腳往,鬥生鬥死,也會自設尺度,留有一線,例如瘋狂連環點鐘這撒手鐧,非不得已不會隨便動用。
立法會內有個說法,泛民縱容激進派,是向北京顯以顏色,若政改不讓步,香港沒有「真普選」,政治對立便會日益惡化,立法會便會永無寧日,港府便會淪為跛腳鴨。
本來莊敬論政的議事堂,今日成了政治惡鬥的泥漿擂台,一是像財委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工程撥款般,吵鬧不休,罵聲不絕,一是像周三大會兩次撤回動議般,啞然失聲,死寂一片,這個議會還有甚麼存在意義?
電影對白說,話不可說盡,勢不可去盡,凡事太盡,緣分必定早盡。
議會拉布戰多線齊開,泛民全力去盡,看來立法會亦氣數已盡。
KC: 拉市拉到歪理盡出, 令人失望!

這班人已瘋狂!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KC: 今日要看看香港人的智慧了!


東方社論
香港人變了,整個城市也變了,變得不可理喻,變得如此陌生。

香港人過去被稱為「經濟動物」,只顧埋頭賺錢,不關心政治。
然而時移勢易,隨着社會泛政治化,熱衷於搞政治的人愈來愈多。
港大最新民調顯示,民生問題仍然最受市民關注,佔受訪市民的五成六;政治問題升至第二位,佔受訪者兩成二,超過關注經濟問題的一成八。
這是自一九九二年相關調查開始以來,首次發現市民關心政治多於經濟。
調查還發現,受訪市民最不滿政治現狀,滿意淨值為負五十四個百分比,民生及經濟的滿意度分別為負百分之二十五及負百分之一,而且學歷愈高,愈不滿目前的政治現狀。
民調機構認為,這與政改討論有關。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國人將香港由小漁村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用了一百五十年;香港回歸後由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只不過短短十七年,香港人亦由「經濟動物」變成「政治動物」,變化之大,堪稱「滄海桑田」。
雖然類似民調一向備受爭議,但香港風風雨雨,紛紛擾擾,泛政治化愈演愈烈,則是不爭的事實。
就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來說,本來有助緩解房屋問題,屬於民生範疇,結果卻被冠以「內地富豪城」、「割地賣港」等污名,變質變味,引發各種政治爭議,甚至演變成政治風暴。
有關計劃雖然僥倖過了立法會工務小組一關,但提交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時又遭到重重阻力,內有議員拉布,外有團體示威,致使財委會六次審議都無功而返,期間還發生嚴重的暴力衝突。
今日第七度上財委會闖關,結果仍然未許樂觀。
常說從一滴水可以看到整個世界,房屋政策一籌莫展,正是港府施政坐困愁城的縮影,其他如「三堆一爐」、發展大嶼山、機場第三條跑道等項目同樣被政治化,爭議多多,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社會吵吵鬧鬧,港府動輒得咎,施政空轉,社會停擺,香港到底何去何從,不能不令人憂慮。
有人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民生,只要實行所謂「真普選」,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其實,普選是否萬能本來已是見仁見智,而最大的問題是,香港並非獨立政治實體,政制如何發展不是單由香港人說了算。
中央政府近日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措辭強硬,官媒亦強調國家主權優先於香港的經濟繁榮,顯見政改愈來愈沒有妥協的空間,「硬碰硬」的結果,只能是一拍兩散。
成由經濟,敗由政治,這也許就是香港的結局。
國家領導人曾一再警告香港有「深層次問題」沒有解決,其實深層次矛盾千頭萬緒,政治爭拗才是最主要的根源,政治問題解決不了,港府甚麼都做不了,經濟和民生無從談起,香港可說已進入死胡同,根本沒有前景可言。
回歸前有外國傳媒預測「香港已死」,想不到應驗在今天。
KC: 今日要看看香港人的智慧了!

KC: 幾粒老鼠屎!枉受演藝教育!


文平理
署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出席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典禮,擔任主禮嘉賓,但有少數學生在台上獲頒授學位時,卻向林鄭月娥展示交叉手勢,沒有按照慣例鞠躬致意。

演藝校長華道賢對於少數學生的行為,直言感到失望及傷心,他說尊重學生有不同的政見,但希望學生尊重莊嚴的場合。確實,在莊嚴的畢業典禮上,少數學生做出種種不恰當及挑釁性的行為,缺乏起碼的禮貌和尊重,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令官員難堪,又或是藉此博得台下一笑,但實際上卻是在侮辱自己,也侮辱了出席的家長和自己畢業的院校。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學生對政制發展有不同意見可以理解,但身為一個接受過專上教育的畢業生,應該懂得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雖然林鄭月娥事後並沒有責難搞事同學,展現出政治人物的器量,但卻不代表某些學生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在外國大學的畢業典禮,不時都會邀請政要出席,學生儘管政見不同,但絕不會在典禮上鬧事。原因是政要出席典禮,是對院校對同學的尊重,而且「過門都是客」,同學既然身為主人家,自然不應做出令來賓感到尷尬的事。

昨日的畢業典禮並非是為了官員,而是為了所有畢業生與家長,少數畢業生在典禮上鬧事,難堪的並非林鄭月娥,而是演藝學院、學生和家長。對於畢業學生和家長來說,這場畢業禮是他們一生中的美好回憶,但最終卻被少數學生的幼稚行為破壞了,一眾演藝學院的教師尷尬萬分,台下的家長更是情何以堪?請問這些搞事學生有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還是只要涉及到政治,就可以連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都可以棄如敝屣?

碼的禮貌和尊重,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令官員難堪,又或是藉此博得台下一笑,但實際上卻是在侮辱自己,也侮辱了出席的家長和自己畢業的院校。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學生對政制發展有不同意見可以理解,但身為一個接受過專上教育的畢業生,應該懂得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雖然林鄭月娥事後並沒有責難搞事同學,展現出政治人物的器量,但卻不代表某些學生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在外國大學的畢業典禮,不時都會邀請政要出席,學生儘管政見不同,但絕不會在典禮上鬧事。原因是政要出席典禮,是對院校對同學的尊重,而且「過門都是客」,同學既然身為主人家,自然不應做出令來賓感到尷尬的事。

昨日的畢業典禮並非是為了官員,而是為了所有畢業生與家長,少數畢業生在典禮上鬧事,難堪的並非林鄭月娥,而是演藝學院、學生和家長。

對於畢業學生和家長來說,這場畢業禮是他們一生中的美好回憶,但最終卻被少數學生的幼稚行為破壞了,

一眾演藝學院的教師尷尬萬分,台下的家長更是情何以堪?

請問這些搞事學生有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

還是只要涉及到政治,就可以連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都可以棄如敝屣?

KC: 幾粒老鼠屎!枉受演藝教育!

小學雞之極!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KC: 一班禍港之人!可悲!


東方社論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藉滔滔雄辯震懾江東群儒,成功說服孫劉聯手共抗曹操,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眼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阻,港府高官亦效諸葛亮故事,有人敦促反對派議員「顧全大局」,有人與受影響的村民「溝通」,希望說服反對派放棄「不遷不拆」的訴求,結果恐怕是東施效顰,自取其辱。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工程撥款項目已六次到立法會財委會闖關,在內有議員拉布、外有團體示威的雙重夾擊之下,次次鎩羽而歸,期間還一再爆發嚴重的暴力衝突,造成多人受傷及被捕。
明日財委會第七次審議撥款項目,形勢依然嚴峻,除了拉布、示威活動持續,更有議員以財委會主席吳亮星處事不公為由,揚言對他提出不信任動議,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拉布,盡量拖延項目表決時間。
立法會即將暑期休會,如果今次闖關仍失敗,有關計劃拖到暑假後再議,隨時胎死腹中。
立法會形勢無法令人樂觀,港府只能盡最後努力游說。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在警方重重護衞之下,與村民及關注團體見面。
其實,陳茂波去年曾出席相關諮詢會,雙方「雞同鴨講」,結果在一片抗議及混亂中狼狽而逃,證明這種公關騷只是走過場,不管搞多少次,都難有甚麼實際效果。
署理特首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也對反對派「曉以大義」,重申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不可能「不遷不拆」,如果因為少數激進團體反對政府就撤回計劃,將向社會發出錯誤訊息。
她還指出,由於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在財委會受阻,已造成七十多個其他撥款項目「大塞車」,如瑪麗醫院重建將被拖延一至兩年,低收入家庭津貼、社會保障金發放及公屋代交租金等撥款項目也受到影響,敦促議員以大局為重,盡快通過撥款。
明眼人都看得出,港府將民生項目與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綑綁」,是企圖藉民意對反對派議員施壓。
可惜不論高官如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何軟硬兼施,最終都是徒勞無功。
反對派議員反唇相譏,批評政府不願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純為「死要面子」,反建議當局改變議事程序,將關乎醫療、民生的項目撥款提前審議。港府本欲藉民生議題施壓,不料卻被反將一軍。
事到如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已是騎虎難下之局,政府不能讓步,否則管治威信將再遭打擊,本已跛腳的港府今後勢必更加寸步難行,但堅不讓步又無法擺脫眼前的困局,可謂進退維谷,左右兩難。
行政立法惡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淪為犧牲品,港府無法兌現房屋政策的承諾固然丟臉,而最終受害的還是無辜市民。
泛政治化之下,社會整天吵吵鬧鬧,港府施政癱瘓,社會停擺,香港只能不斷沉淪。
諸葛亮曾痛斥江東群儒「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送給誇誇其談的港府及政客再貼切不過。
KC: 一班禍港之人!可悲!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KC: 早攤牌好過遲攤牌!


王俞
佔中公投聲稱超過七十萬人投票,內地官媒想潑冷水,卻變撥火,一句「再多(人投票)也沒有十三億人多」,在港觸發反彈。

喉舌機器亦有失準的時候,港府回應指不應將香港與中國人民置於對立面,與其說是反駁,不如說是補鑊,這次官媒說過頭了。

自佔中公投上周五開彩,白皮書藥力過猛已浮現副作用,北京雖然不會承認公投結果,但亦不想太刺激港人,這階段的行動綱領是降溫,而非點火,日前兩名京官突押後來港「解書」,便是訊號。
所以,梁振英開腔把官媒社評頂回去,事前肯定已獲中央授權,為這個言論炸彈淋冰水,以免燃爆新一輪中港爭拗,扇撥起港人更大反彈情緒,令政改形勢進一步滑向失控的死角。
其實,在這次事件中,港府的角色最易做,至少守住了「捍衞香港」的底線,運氣好的話甚或能換回一點掌聲,而內地官媒也沒甚麼壞處,反正一向以言論激越出位作招徠,這次不過當是另類推廣節目而已。
真正頭痛的是北京,如何收拾白皮書殘局,令政改返回正軌上前進,成了當務之急,尤其從佔中公投的態勢來看,今年「七一」人數不會少到哪裏去,怎樣拿捏抓控政改的力度,是一個巨大挑戰。
外界預期,港府下月便會正式啟動政改首部曲,向人大常委會提交報告,然後人大常委會在八月底會議後南發批覆,為政改方案一錘定音。
白皮書用語再強硬,亦不過是政府文件,而人大常委會的批覆則是法律文件,具有憲法權力,當中如何落墨,如何為香港政改定調,必須小心行事。
早攤牌好過遲攤牌,北大人已說了,公民提名不符《基本法》,這一點批覆中應有較清晰的說法,但其他問題,諸如愛國愛港定義或提委會組成等,會否因應形勢,暫時按下不表呢?
KC: 早攤牌好過遲攤牌!

KC; 仲有冇人肯講道理呢?


石老師工作室

最近熱議,無論是反東北發展撥款,抑或是「佔中」全民普選行政長官方案(「公投」),其實都圍繞着一個關鍵——法治,以「法」「治」港,我們今天且談談這個。

一、如何實踐法治?

一個社會透過指定程序立法(包括法律、法例、條例),公民守法,知道甚麼是可行不可行,依法做事,尊重現行、已有的法律,只要守規,自能實踐法治。

法律學者陳弘毅說,惟有通過法治,政府的權力才會受到清晰而明確的界限,公民的自由(包括言論、宗教、集會、遊行等)才會受到保障。

二、今時香港的法律基礎是《基本法》,究竟甚麼是《基本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的內容可追溯至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在1990年由全國人大通過,並於9771日正式實施,可謂是香港的「小憲法」。不過,《基本法》在其序言中已指出,它是根據中國憲法而制定的,它規定香港實行的制度,以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

要留意的是,當年大家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有疑慮,故才想以《基本法》把「50年不變」的制度以法律形式規範下來,期間已透過多年多次協商,並由中、英、港三方的法律專家和代表共同議定,可謂思慮周詳之極,但為甚麼當年沒有提出問題,沒有提出任何質疑,至今時才常嚷着要人大釋法,解釋立法原意,甚至說要修訂?

三、《基本法》可否修改?

透過立法會三分二議員通過,再提請人大,《基本法》是可以修訂的。

不過,法律界都知道,如果開此先例,修改《基本法》可能陸續有來,也不利香港的司法獨立。
通常「釋法」會被視為比「修法」對香港社會更為有利的做法。

很多人卻認為今時某些法規是「惡法」,故選擇用「公民抗命」形式,刻意有法不依。

A公民有A公民抗命,B公民有B公民抗命,N個公民有N個公民抗命,人人不依法,只依自己之法。結果是無法無天。

四、為何要守法?

即回歸到「一」的問題,守法,社會才有秩序,否則,人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只守自己的法,那就天下大亂。

五、「惡法」仍要守?

所謂「惡法」,誰可判定?

一個有多元意見、多元價值的社會,「惡」的定義可以各有不同。既然「惡法」無法定義,談守法,便要討論「惡法是法還不是法?」的問題。

法律哲學有兩派理論:「惡法亦法」和「惡法不是法」,支持「惡法亦法」的人所持的理由是「司法需要公信力」。

六、法官是否建制一部分?

我們認為所有公民都是建制的一部分,法官也不例外,而只有獨立的司法(法院)才能有效監察行政濫權或越權。

今時社會糾紛往往通過訴訟解決,雖然政治問題法律化,但從另一角度看,通過和平理性、公平的途徑,可製造一個理性的討論空間來緩解社會矛盾,甚至解決糾紛。

七、公投與選特首有何共通處?

今次公投的方案是由15個方案中,由約2,000人的自己友團隊選出三個方案,是有篩選的。前政務司陳方安生在電視訪問時,叫人不要投白票,務必要在這三個方案中揀一個。

假如(強調是假如)他日選特首,中央亦安排2,000人的「自己友」團隊從15個人中選出三位來供大家選,假如(再強調是假如)現任政務司林鄭月娥亦叫人不要投白票,務必要在這三人中揀一個。

各位認為上述兩件事是否有共通?

前政務司看似撼現政務司。事實上,他們的理據如一,這會是為香港好嗎?

法治就是要理性守法,否則,人人只守自己以為是對的「法」,天下能不亂?


KC; 仲有冇人肯講道理呢?

KC: 香港還有人清醒嗎?


姚鈴

內地朋友最近常問:你們香港人怎麼了,為甚麼總愛無風起浪?

明明風平浪靜的日子,卻生出這麼多事端,弄得好像大難臨頭似的?

這話姚鈴是聽得懂的。

新界東北發展前期撥款,不合比例地給政治化,場外招來數以百計的人,像暴民一樣衝擊立法會;場裏的議員一樣強橫,可憐的吳亮星主席,根本無從駕馭形勢,一度被眾勢兇夾惡的泛民議員包圍,看直播的人差點以為他會被圍毆。

申請撥款項目尚且如此,政改問題還會「低調處理」嗎?

連民望最隆的林鄭,都一而再被學民小子狙擊,就像梁振英當選之初那幾場落區show一樣,明明沒有必要,偏要「搞寸」party,誓要矮化、妖魔化當權者。

更令人憂慮的是,一個披上羊皮、目標含糊的所謂公投,竟然有到幾十萬人參與。

這幾十萬,水份肯定不少,但是你看看在票站排隊的人龍,便不得不佩服人家的龍門搬得高明,驟耳聽來彷彿就等如有幾十萬人支持佔中,會否許多人以為投票僅代表支持普選,而不知道自己已在透過選擇絕對被篩選過的三選一方案,而把注押在佔中之上?

嗯,其實這刻風高又浪急了。


KC: 香港還有人清醒嗎?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KC: 不擇手段


石老師工作室
昨天「全民普選行政長官方案」是「佔中」行動的前奏,市民有權以任何形式表達自己的聲音和作出選擇,訴求清晰,也應備受尊重。

不過,今次「公投」選出的,就代表了你和我的選擇?

香港人爭取「民主」,這是目標,

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羅伯特•A•達爾(Robert A. Dahl)把自由、公平和開放的選舉,以及相關的制度視為「民主政治」的核心,尤其是「選舉」這個方法,會被認為是「民主」政治體制的精髓,在民主社會,最為重要。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世界上有不少只有選舉而沒有自由、人權和法治的國家,它們都無法推行有效管治。

有了選舉,也不等同於有民主及有理想管治的社會,這是前提。

今次「公投」供投票人選擇的三個方案,是從15個方案中「選」出來的,

但在「選」過程中,「佔中」發起人不但沒有透過民主協商,反而由一個「國際專家團」以「國際慣例」,剔除了其他比較溫和的方案,而篩選出來的方案在上月初的「全民商討日」再選時,投票人又只限於已簽署「佔中意向書」的人士,一般市民即使想參與,no way

最後,這三個方案是由二千多人票選出來的,當中不乏學民思潮、人民力量等激進組織的人士及其支持者。

「佔中」一向主張「無篩選」人人可入閘,但到自己搞選舉就「律己寬,待人嚴」,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這樣言行不一,雙重標準,怎令人信服?

投票結果,不論是ABC方案,是否就代表到我們的意願?

如上所述,入到茶餐廳,ABC餐我們都沒有揀,你就以為我會吃你替我揀的一個?

假如中央又依樣畫葫蘆,用自己的一套方法,揀選了三個特首候選人給港人票選,泛民又能否接受?

市民渴望參與普選,但這三個方案就可代表全港市民意願?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呼籲傾向溫和方案的市民可先投票選一個較接受的公民提名方案,從而增加「談判」籌碼。無論手段或方案內容,「激」了,你們認為還可轉回「溫和」嗎?

甚至,你們願意轉回「溫和」嗎?被人抬了上轎,不得不嫁;正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一樣。

昨天「公投」前,兩個陣營都有很多動作。

惹人關注的是「公投」電子投票系統遭黑客攻擊,內地被指是黑客源頭所在,更指是「國家級黑客」所為。

不過,查無實據,況且政治博弈,苦肉計、抹黑,司空見慣,「國家級黑客」可不可以是美國?

說人家癱瘓你的系統,首先便應檢討系統不善之處,另也要做好應變措施,如真吃了虧,自己啞吃苦頭吞咗佢,否則,只會被指是小題大做,甚至是政治宣傳、抹黑對手的手段。

至於那些不在其位的「前朝遺老」,在這風起雲湧之時,發表一些不諳香港市民情緒的言論,只會是幫倒忙。

在七一前,他們還是到中南海賞花飲茶,「潛潛水」,講少一句,對今時香港社會才最有利。

西諺有句:為達目的可不擇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正是今次所謂的「公投」所為人詬病的,

因為:你有篩選。

KC: 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