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KC: 戴耀廷還有學者的操守和良知嗎?


郭中行
昨日是「佔領中環」的最終商討日,經過幾個月的所謂商討,選出三個方案用作「電子公投」。
戴耀廷指假如最終選出一個「公民提名」的方案,如果政府不接納,就有責任提供另一個沒有「公民提名」,但又令市民相信能夠符合普及而平等標準的方案云云。
戴耀廷的說法完全是自欺欺人,商討日不過是「佔中」人士的私人派對,方案是他們的人挑,又是他們的人選,最終出來的方案卻說是代表民意,有這樣取巧的嗎?
戴耀廷憑什麼認為其2000多人就可以代表市民?
說穿了,所謂「佔中」商討日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以商討日之名,行「篩選」之實,藉此為「佔中」製造虛假的民意支持。
這樣的商討日、這樣得出來的方案只是假戲一場,代表不了民意,只能代表唯恐天下不亂的「佔中」組織者而已。
「佔領中環」昨日在全港五個地方舉行商討日,並由已簽署「佔中」意向書的人,在15個民間方案之中,投票選出3個,再於下月讓全港市民投票選出最多人支持的民間方案。
「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表示,有2500人報名參加商討日,預計出席率超過7成,反映市民積極爭取民主的訴求強烈。
他並意氣風發的指,假如市民下月最終選出一個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如果政府無法接受,政府就有責任,提供另一個沒有「公民提名」,但又令市民相信能夠符合普及而平等標準的方案。
看來,權力令人腐化確實是千古不變的鐵律。
不過是成為了「佔中」發起人短短年多時間,戴耀廷就學會了各種政客的伎倆,他說有2500人報名參與商討日,就反映市民爭取民主訴求強烈,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和撒豆成兵。
參與商討日有四類人
絕大多數市民都期望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但這種對普選的訴求並不代表是支持戴耀廷的「佔中」,更不代表認同戴耀廷以所謂「國際標準」凌駕於基本法之上。
況且,參與「佔中」商討日的2000人是些什麼人?
一是激進反對派政黨團體的死硬支持者,包括社民連、「人民力量」、「學聯」以及一眾激進勢力的衛星組織,都全力動員參與;二是「佔中」的班底,當中包括錢志健之流的所謂「佔中十死士」以及一班早已簽署「佔中」意向書的義工;三是「學民思潮」、「學聯」在校園內發動出來的青年人,他們部分屬於這些激進學生團體的支持者,部分是他們的朋友,大多是一些入世未深的青年,被這些團體大力推動參與;四是一些反對派陣營的支持者。這些就成為了「佔中」的主力陣容。
然而,這樣的一班人請問如何代表全港市民?
這些人不但只屬社會極少數,當中大部分更是擺明車馬支持「佔中」,甚至要千方百計促成「佔中」。為此,他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選出一個最激進的方案,唯有最激進的方案當選,並且被中央否決,「佔中」才可「出師有名」。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民提名」「大熱當選」自然是可以預期。
但這是社會的主流願望?
戴耀廷夠膽對外說,大部分香港人都支持「佔中」嗎?
為「佔中」製造假民意
答案當然是「肯定不能」。
否則,就不用花這麼多時間、金錢、精力來舉辦多場的商討日。
所謂商討日的理念並非戴耀廷所創,而是來自兩名美國學者費希肯(Fishkin)與艾克曼(Ackerman)的同名著作,真正的商討日有兩點最為關鍵:
一是全民參與、
二是凝聚共識。
然而,戴耀廷的「佔中」商討日,卻只是徒有其名,在操作上卻背道而馳,變成名副其實的政治操作。
多場商討日都是「佔中」支持者的私人派對,自說自話;供挑選的所謂方案又是由一班學界「自己友」選出來,可以預期其意見也是高度統一,不但違反了商討日公民參與的特點,更缺乏民意代表性。但之後戴耀廷卻拿一個所謂的共識方案,要求中央和特區政府接納,否則就批評為違反民意,要發動「佔領中環」,這種做法完全是虛造民意,將反對派的意願騎劫全港的主流民意。
真正的商討日是為了縮窄分歧,凝聚共識,但戴耀廷的商討日卻恰恰相反,是為了激化矛盾,製造對立,為「佔領中環」製造借口。
說穿了,勞民傷財搞一堆商討日,不過是為反對派方案製造虛假民意,為「佔中」出兵製造理據。戴耀廷還有學者的操守和良知嗎?

KC: 戴耀廷還有學者的操守和良知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